|
物聯網技術改變中國農業生產面貌![]() 高安市巴夫洛田園綜合體智能育秧大棚。受訪單位供圖 新華社南昌5月8日電(記者沈洋、陳毓珊)大棚溫度高了會“提醒”,土壤濕度低了會“通知”,果蔬生產中缺養分會“說話”……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正在改變中國農業生產面貌。 位于江西鷹潭市余江區的鄧家埠水稻原種場農業科學研究所,有一個占地超過10畝的物聯網果蔬種植基地。大棚里安裝了傳感器,可以實時將各項環境數據傳輸到后臺。農技人員可以通過手機調閱數據,還能遠程施肥、澆水和調控大棚溫度。 “基地種植了西紅柿、辣椒、火龍果和甜瓜!痹撗芯克夹g員彭嗣亮拿出手機,打開“江西省農業物聯網”App,向記者演示了施肥、澆水的工作流程。如今,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瀏覽大棚果蔬的各項數據。 “借助物聯網技術,大棚溫度和濕度可精準掌控,土壤養分可精準測量!迸硭昧琳f,據此可以為果蔬創造適宜生長的環境,真正做到“缺什么養分補什么肥料”,在提高果蔬品質的同時節省化肥。 彭嗣亮介紹,通過精準控制的火龍果每畝產量提高3%,甜度增加1度,口感非常好。另外,自動施肥澆水每畝火龍果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近1000元。 ![]() 鄧家埠水稻原種場農業科學研究所物聯網大棚。新華社發 彭嗣亮攝 鄧家埠水稻原種場農業科學研究所兩年前就開始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如今這些成果早就從研究所的種植基地走向大田種植。 10個大棚、50畝土地、75個傳感器,在位于江西省高安市的巴夫洛田園綜合體,所有育秧棚均運用物聯網智慧農業產業化應用服務平臺,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對秧苗的生產環境進行監測。種植人員只要通過手機聯網監測,就能知道蔬菜秧苗是否缺水、缺肥,直接點擊操作,棚內的水肥一體機就能自動進行澆水、輸送肥料。 在長江邊的江西瑞昌市賽湖糧油高產高效示范基地,一套稻田蟲情預警系統讓記者大開眼界。通過物聯網技術,植保人員的手機可以接入這套蟲情預警系統。 “每天晚上智能蟲情測報燈會自動亮燈引誘,并自動對害蟲進行拍照、分類、計數,每半小時向后臺傳輸一張圖片!比鸩修r業局植保站站長范勁松說,打開手機就能實時查看,還可以通過信息共享,請專家進行遠程“會診”制定防治方案。 此前,這項工作需要植保人員到實地收集病蟲,人工進行分類和統計,不管刮風下雨都得到現場。植保人員辛苦不說,還難以精準統計。 ![]() 高安市巴夫洛田園綜合體智能育秧大棚。受訪單位供圖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還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江西豐城市秀市鎮雷坊村的雷應國水稻種植規模達到1.8萬畝,是全國種糧售糧大戶。他種植的富硒大米包裝上有二維碼,用手機掃一掃,大米產地的氣候狀況、環境條件、土壤品質等信息一目了然。 因為記錄水稻播種、成長、抽穗、成熟、收割的每個環節,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控,雷應國種植的生態富硒大米“身價”看漲!斑@種富硒米賣到了18.8元一斤!崩讘獓f,盡管比當地普通稻米高出5倍,市場上仍供不應求。 記者從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獲悉,目前有160多個農業企業或基地接入江西省農業物聯網平臺。物聯網技術在大田種植、設施大棚、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電子商務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 “隨著信息進村入戶水平的提高,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將不斷推開!苯魇∞r業農村廳總經濟師羅青平說,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成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將來農業生產領域的很多環節都能通過手機操控 |